「呷飽沒?」
打招呼問候、親朋好友聚餐、工作飯局,
與食物息息相關,
吃東西究竟有什麼神奇的力量呢?
(轉載請註明出處與下方資訊)
編撰者/意柔Yes
圖/unsplash or foter
參考資料/和平飲食
文章版權/3V維根小鎮
○脫離食材「填飽」範圍,讓食物成為一種印象。
吃東西,進入現代,已經遠離原始方式「有得吃就好」,逐漸改變飲食內容,改進烹調方式,更講究食材。
吃盡各式各樣的美食,撫平各種壓力。
《和平飲食》,塔托博士形容:「今日召喚我們的,是一個探索古代智慧的覺醒活動。飲食,同時運用了五種感官,進而倚重第六感官—心理活動,我們在食物上附加了思想和感覺,形成吃的經驗重要一環。」
口腹之欲,瞬間解決飢餓,簡單處理大有人在。
現在也有一波人,轉為吃貨、老饕的堅持。
在哪裡吃、怎麼吃、跟誰一起吃,這一切深深影響了「吃東西的經驗」。
經驗帶來回憶,幸福的滋味,跟食物串聯起來。
★食物印象,來自「看見的畫面」。
「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,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。」
談到食物的印象,浮現了農人揮汗耕耘,稻穗結實纍纍,收割成為白米飯。
如果我們只看見食物,不清楚來源,吃東西會不會索然無味了點呢?
(所以燕巢的芭樂、大湖的草莓、拉拉山的水蜜桃、梨山的迷你蘋果,往往能帶來更讚的「吃東西感覺」)
印象越立體,感受越強烈。
更深層的感受來自「我們把什麼當成食物」。
塔托博士寫著:「所有脊椎類動物都具備感受的中樞神經系統,對於各種痛苦都很敏感。」
★拒絕看見,殘酷傳承,中斷食物印象。
任何動物性食品,我們習慣「保持距離」接觸。
大環境努力讓我們相信「有機、人道、草飼」標籤等於「動物被妥善照顧」。
塔托博士發現:「在內心深處,我們寧可盲目地不去了解其間關聯,不然內疚和罪惡感可能會讓我們太痛苦以至難以承受。」
面對食物來自「和我們寵愛的毛小孩一樣」的動物們,成為一件必須逃避的事。
逃得了嗎?
真相如同海浪,持續拍打海岸,我們站在堤防,長浪荏苒。
★習慣不想不看,不要談感情,情感卻因反作用力更加澎湃。
像是眾所皆知的莫非定律,你知道的,越是不願,越容易發生。
麻痺情感,日子久了,內在的不忍心將洶湧而來,塔托博士說:「我們以動物為食,無疑是文化中最巨大的陰影,透過了解真相,我們的行為自然會改變,進而成為祝福世界的力量。」
不再壓制同理心,不用繼續假裝不知情。
《和平飲食》,帶來更多的了解,讓這些了解,成就和平。
如同《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》提到:「而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,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。」